第288章_如果这是宋史
笔趣阁 > 如果这是宋史 > 第288章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288章

  理由之一就是吐蕃的赞普唃厮啰,他是吐蕃新生代结束混乱的一代领袖。只是以河湟一部的力量,就让李元昊几乎输光了家底。这就是他作为“军事强人”的成色……不必再列举了,我相信就连他的本国人都不会怀念他。

  打仗打得国内饥荒,内部肃清又那么残酷,让国人怀念他哪点呢?这真是个难题!好了,历史终于翻过了这一页,很没意思的一个人,和一些很没趣的操蛋事,悄悄地说,不再聊他,让我很快乐。

  这样的消息传进东京开封,宋朝双喜临门。这时没人去想,李元昊之死对宋朝真的是好事吗?提示一下,喂饱了的狼不再想咬人,换了只新的上来,一切就得重来。

  这就是前面提过的两个字,“微妙”。是好是坏,还不好说。

  接下来就发生了第3件事,这件事的微妙程度,是北宋史上最讳莫如深的。它起源于庆祝,赵祯很高兴,他要两过十五元宵花灯节,但是被曹皇后给搅黄了。她像是有什么预感,不希望这个时候京城里过度的繁华混乱。

  7天之后,就发生了北宋史上仅有的一次宫廷刺杀案。

  按照正史记载,这件事非常的简单。当天晚上,崇政殿的亲从官颜秀、郭逵、王胜、孙利共4个人,没有任何先兆,突然暴乱。他们穿越宫墙,直入皇帝的寝宫内院,快到大门时,才遇到了阻拦。

  阻拦的人是宫女和太监。

  这4个人立即大开杀戒,拔刀砍人。注意,4位赳赳武夫,手执利刃,居然没能把人砍死,是“伤内人臂”。只是砍伤而已。他们发现根本冲不进去内殿。

  进入内殿,一位非凡的女士第一次显得非凡。宋初第一军人曹彬的孙女曹皇后站了出来。要说很意外,这是仁宗的寝宫,绝大多数时间她都不在这里。身为皇后,她有自己的住处,而这时偏偏在。她首先听到了外面的嘈杂声,不同于其它的宫内人士,她立即就觉察出事情的危险系数。

  她做的第一件事是紧紧地抱住了自己的丈夫,不让他出殿查看,紧跟着命令紧闭殿门,不许任何人出入,同时要内侍们大声呼喊当时的大内都知王守忠派兵来护驾。

  当殿门外传来宫女们凄厉的呼号声时,殿内的太监们还不知所措,他们和皇帝本人,都是宋朝近100年以来,在深宫内院里长大的和平孩子,虽然知道世上有杀人这回事,却从来没有亲眼目睹过。有个太监居然说,大家别怕,这是乳母在殴打小女孩儿……

  曹皇后急了,她厉声呵斥——反贼就在殿外杀人,你还敢胡乱妄言?!她接下来又做了两个决定性的指令,让皇帝熬过了当晚最危险的时段。

  第一,马上去提水,小心反贼放火烧宫;第二,大家都过来,我亲手剪下你们各自的头发,明天行赏,以此为证。

  这两条指令非常英明,片刻之后,宫门外就火光四起,门内的帏帘都被点着了。这一幕,一定让赵祯回想起了近20年前的那场宫廷大火,那次他和刘太后险死还生,皇宫里一共被烧毁了8座大殿!

  宫女太监们都各尽死力,一直支撑到了宿卫士兵赶到。

  史书里记载,这4个反叛者3人被当场击毙,王胜逃到了皇宫的北城城楼,藏了一整天,终于被搜了出来。他的命运很干脆,同样被当场杀死,甚至乱刀分尸。

  最后是注解——卒不知其始所谋。没人知道这件事是由谁主使,由谁发起的。

  好了,在宋朝发动清查之前,我们可以就上面的史料,作出自己的判断。微妙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,比如第一,只说了这4个人突然发难,并且穿越宫墙,杀到了皇帝的寝宫门前。

  这个说法有点过于彪悍,这是说只要是宫廷卫士,不管你身为何职,都能在夜间随便在皇宫内院走动?说一声穿越宫墙,那得是多少道关隘,多少个看守,能直到皇帝卧室的大门外,才被发现,被迫砍人?稍微有点理智,都知道这个玩笑开得太大了。

  必须得精确地掌握宫内所有宿卫的行动路线,换岗时间,才能一直潜伏到寝宫门前。再加上连杀人,再放火,来了个全套的打劫操练,这得有多少时间,都做完了宿卫士兵才赶到,请问为什么这么慢?

  并且最要命的,当场就砍死了3个,出手凶狠,完全不留活口。那个逃出去的王胜,是整件事里最后的一个线索,整整一天的时间啊,相信有关部门早就下达了追查的命令,可居然被乱刀分尸了!

  种种迹象都表明,这是有人成心让这件事变成死案,没法追查。

  问题出现,第一,这个人是谁;第二,之后还要不要追查,怎么追查呢?

  关于第一,实在是不好说。我想了很久,只有两个可能,并且共有一个前提。这个前提是说,此人必在皇宫内部。

  很简单,事发到结束,整个过程都在皇宫内院,如果能有人在宫外遥控,在事发第二天,都能顺利砍死最后一个人证。那这人根本就不用派出这4人小分队来刺王杀驾。他随时都能走到仁宗面前,说你去死吧。

  皇帝就得去死,因为这人的威力太大了!

  这是第一个可能,至于第二个人选,现在先不说,以下的分析会让他一点点地浮上水面。我们先要展示的是第二,即要不要追查,怎样追查。

  这似乎是个玩笑,发生了这样的大事,宋朝建国百年以来第一次近距离谋反,难道还能不追究吗?答案是能。夏竦站了出来,他的原则是“不可滋蔓,使反侧者不安。”也就是说,别把事搞大了,让那些心怀鬼胎的人受刺激。

  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,居然要照顾谋反者的情绪,怕他们急坏了!那也就是说,要养着他们,直到皇帝被成功干掉?

  参知政事丁度被气得哭笑不得,给了他16个字:“宿卫有变,事关社稷,此而可忍,孰不可忍!”很有力量,义正严辞,应该说,他的愤怒非常正确,领袖的安全高于一切,这是最基本的准则。

  可就是这么的奇妙,这样浅显的道理,他和夏竦从清晨一直争论到了中午,结果居然是他失败了。

  皇帝赞同夏竦,案子在小范围内处理,由侍御史(宫内办差)和太监们全权负责。也就是说,皇宫之外,所有朝臣,既无权参与,也没资格发言,只能知道个官方给出的答案。这让整个官场集体郁闷,尤其是御史台和知谏院方面,他们怎么也想不通,为什么皇帝会同意夏竦呢?

  他喜欢被刺杀,还是另外有什么原因?

  先说调查结果,要说办案人员还是很负责的。在所有线索都被斩断的前提下,他们来个地毯式惩罚,所有人都有罪!

  皇城司的人员名单就是失职者的名单,他们全被外放流配。这时问题集中到了一个人的身上,这人就是皇城司里,当天夜里当值的宿卫首领杨景宗。按说这是案件的直接失职人员,从重从严地处理,以儆效尤,这是没话说的罪有应得。但是皇帝不忍心。

  因为他是当年赵祯的“小娘娘”,杨太妃的从父兄弟。

  仁宗的心既软又念旧,为了怎么处罚,他亲自出面和御史台的外台人员来了场轮翻PK。简单地说,就是上至御史中丞,下至普通御史,先是把枪口瞄准了杨景宗,接着又要砍掉皇宫里的大太监杨怀敏。无论如何,至少要狠抓一批,严打一批,这样才能稍微起到点震慑的作用。

  想得没错,和前面丁度的看法一致。但奇妙的是,皇帝还是不喜欢。赵祯仿佛是个自虐者,就是要对刺杀他的谋反人展示笑脸。他和御史何郯的对话非常有趣,让人浮想联翩。

  何郯引经据典,开口就是上古的皇帝如何,现在的皇帝应该怎样,理论说了一大堆,最后结论是必须听他的。

  皇帝只回了他一句:“上古时谏官有磕头把脑袋都磕碎的,你能吗?”这就有些无厘头了,谈话突然被注水,皇帝在打岔。

  关键时刻来到,那就磕吧!成名立万不过是脑袋疼下,多好赚的买卖。可惜何郯变得更好玩,他突然间又懂得为皇帝着想了。他说,古代那么磕,是因为有昏君,现在我磕了,您会是什么?所以我不磕。您得理解,无论我磕不磕,都是为了您好啊。

  谈话就此结束,搞笑的对答,只能有搞笑的结果。皇帝和御史台各退了半步,两个姓杨的兄台被小降了一级,惩罚行动就算结束了。同时,这件北宋史唯一的一次皇宫刺杀案,也就此收尾。

  以上就是这件事的官方记录。我们可以看到,对于受害人仁宗赵祯,他没有表现出哪怕一点点的震怒、恐慌、追查的态度,相反一直在捂着盖子,就像很怕有什么被人看到一样。

  他怕的是什么?

  一个有趣的事实可以稍微地映射出点滴的真相。那就夏竦的结局。这个人在查案过程中,所提出的模糊理论,和皇帝靠得很近。接下来他又力排众意,和皇帝站在一起。那就是关于刺杀夜,谁的功劳最大的问题。

  皇宫里一个女人从此走上了前台。

  其实,这个女人早就己经在影响着宋朝局势了。提到她,在这个时段最好要跟两个人联系起来。一个是夏竦,一个就是文彦博。这两个在宋史里的评价走在了两个极端,但他们有个共同点,就是都讨好这个女人。

  她姓张,出身很低,命运很苦。父亲是个早死的地方小官,她和母亲两人是名副其实的孤儿寡母。生活的压力,让她们走了歌舞场,可以说到了没法再低的底谷。但命运就在这时对她们露出了最意外的笑脸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do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do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